九江市科技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5-02-10 15:59 来源:本网字体: [大 中 小]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 2025-02-10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5-00050
- 责任部门: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亲临九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决策部署,聚焦“三大攻坚行动”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科技指标和重点科技工作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量质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文华书记就做好我市研发投入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并在全市科技大会上提出明确要求。文定市长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亲自部署和多次要求做好研发投入工作。少华副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汇报,调度研发投入工作。市本级成立了研发投入工作专班,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强化培训指导。着力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统筹新增610万元总计安排1110万元专项经费对研发投入进行奖补。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62.5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63%,创历史新高,同比提高0.14百分点,提高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较2022年度连续跨越1.5%、1.6%两个台阶,实现总量和占比双提升。
二是科技企业培育有力推进。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关于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工作部署,制定出台了《九江市科技助力高质量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攻坚行动十五条措施》、《全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攻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重点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企业和拥有专利企业三个关键要素,比对形成2024年高企摸排企业汇总表,协助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加强部门协同,联合税务、金融、人才等相关部门围绕科技政策、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开展专项辅导,扎实推进我市科技、税务、财政“五个一”工作机制,协调推进高企申报工作。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760家(全省第三),创历史新高;获批科技领军及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36家(全省第三),其中天赐高新入选科技领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获批种子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5家(全省第一);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12家,创历史新高。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逆势上扬。积极推动彭泽天红科技参与核技术应用省实验室组建。全市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1家(全省第三),创历史新高,较重组前增加了2家,在全省重点实验室总量减少30%的情况下实现了增长。推动九江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武宁县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先后在我市创建了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九江分中心、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宁基地。获批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1家(全省3家),培育认定市级重点产业创新平台载体73家,支持经费1510万元。
四是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加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开展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2024年度科技计划立项项目143项,其中,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13项、支持金额1300万元。今年新增设了定向委托项目、科技成果熟化项目,以提升我市省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能力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活力。积极争取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资金,已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9项、资金80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资金566万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1项,资金7510万元。
五是科技人才引育取得突破。出台了《九江市科技助力高质量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攻坚行动十五条措施》,进一步强化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赋能作用。重点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入选国家有关人才计划3人,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省“赣鄱英才计划”1人、入选省科技创业人才团队1个,入选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1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科技人才1人。培育认定市“人才(研发)飞地”16家,打造区域最优人才发展环境。
六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步提升。首次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立项工作,鼓励企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实施,协同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我市江中食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市4家单位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314亿元,增幅102%。启动九江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拟与湖北技交所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九江分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对接平台。
七是科技体制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推进科技系统“放管服”改革,今年“一窗式”共受理业务量19件,通过“惠企通”平台兑付财政资金575万元。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资源合作,与市气象局、市卫健委等9家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促进多部门、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立项实施“科技+”项目300多项。做好科技金融改革文章,联合市财政局等5部门印发《九江市科贷通管理与促进办法(试行)》,与12家银行签订“科贷通”合作协议,全年共为112家科技企业发放了129笔“科贷通”贷款,贷款额为3.80亿元,全市累计贷款12.53亿元,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八是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举办第十九届全国核结构大会、全国水下与地下强动载效应及结构防护技术研讨会、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规格高、影响力大的科研交流活动。牵头抓好国评省评创新有关指标任务落实,加大对各指标监测。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管理,检查科研诚信主体企业479家,参与2024年平台载体、科技计划等300余个项目评审的全程监督。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在德安县成功举办了2024年九江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推荐我市6名选手参加全省科普讲解大赛并获“江西省优秀科普使者”称号,市科技局荣获优秀组织奖。11月14日,全市科技大会召开,市委书记刘文华、市长蒋文定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各功能区,国家级高新区(农科园)和省级高新区、工业园区主要负责同志,驻市高校、科研院所、市直医院、重点科技企业相关负责同志和省科技奖获奖代表共计290余人参加会议,是我市近7年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科技大会,会议反响好、影响大,在全市营造了重视科技、加强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省内南昌、赣州以及沿江芜湖、岳阳等同类城市相比,我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还不强,仍然存在创新基础较为薄弱、创新主体不强、创新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文华书记在全市科技大会上指出了三个不相匹配的问题,即科技综合水平与九江大市地位不相匹配,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科技要素保障与科技战略地位不相匹配。这些都是我们今后亟迫需要“强弱项”和“补短板”的地方。
二、2025年工作打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以及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决策部署,聚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聚力攻坚、扬优成势,以更大力度实施九江科技赋能高质量“八大行动”,努力提升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目标任务,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实施区域创新协同提升行动。聚焦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发挥九江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科创中心、南昌省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布局,推进与赣鄂湘皖毗邻区域及跨江合作,通过“内联外引”,争取国家和省内外战略科技资源,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高地。
二是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坚持把加大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头号工程”,健全完善部门协同、市县联动机制,继续安排1100万元以上研发投入补助资金,落实全省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部署,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支持高校院所投入、抓好各行各业投入,尽快补齐全社会研发投入短板,实现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双提升。
三是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攻行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育苗、高新技术企业协同护苗、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精准扶苗、科技领军企业定点壮苗四大行动,建立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定向培育制度,继续安排500万元以上专项培育资金,采取针对性措施培育引导,不断壮大九江科技型企业集群规模,力争明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全省保持第一梯队。
四是实施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强攻行动。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基础设施的衔接以及省实验室组建的政策机遇,跟踪服务庐山国家植物园创建,推进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工程)武宁基地、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工大)九江分中心(九江学院)、彭泽地福来农业农村部微藻资源农业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网格成员上实现突破,扩充国家级“头雁队”;积极推进天红科技参与核技术应用江西省实验室一期建设,切实发挥九江现有11家省重点实验室、7家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的“主力队”作用;加强与国家平台和大院大所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院校“协同队”;聚焦重点产业需求,主动谋划依托九江学院、中船九江等筹建九江实验室,加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培育力度,做强市级“后备队”。
五是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攻关行动。聚焦省“1269”行动计划和市“9610”工程,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一体化推进布局平台、项目、人才、基地,形成创新链,支撑全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市级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1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项目5项以上,在全市推广市县联动重点研发项目“揭榜挂帅”制(目前已在共青城市试点)。
六是实施科技人才招引培育行动。强化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赋能作用,落实市人才20条及其9项配套科技人才政策,持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引育体系,大力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重大人才计划,加大九江“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研发)飞地”培育建设力度。
七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动。落实全省“1+M+N”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九江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2024年12月已完成项目招标,引进了湖北技交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部中心为合作共建单位,正在抓紧推进实体空间装修),举办转化中心揭牌仪式暨成果对接、项目路演活动,落实省厅、省中心对企业技术需求、院校科技成果资源库建设的任务,推动市、县两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建设,组织开展九创融荟∙“技转专家企业行”“科技企业院校行”系列活动,努力打造服务九江、辐射赣北的成果转化服务品牌。加大《九江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政策宣传和奖励力度,做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工作,提高全市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
八是实施科技创新生态优化提升行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在优化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体系;健全紧密结合产业的技术攻关体系;健全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区域科技合作机制等五个方面着力,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推动“科贷通”提质扩面和县(市、区)全覆盖。完善“科技部门+合作单位”联合设立科技计划项目、合作单位全权负责的科技计划组织管理新模式。更好发挥科技监督员队伍作用,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管理。积极筹备举办好2025年全省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